第九百六十五章 翁婿定计(2 / 2)

引导着刘协。

刘协从马车上走下来,缓步登上太庙的台阶。一众官员紧紧相随,走到太庙门口,官员们停住了脚步,只有太常寺的礼官相随。

走进太庙,便有官员将光武皇帝的灵位捧过来,刘协严肃的结果灵位,在礼官的引导下,缓缓走到摆放灵位的案桌前,见光武皇帝的灵位放上去。

退后几步,刘协才在蒲团上跪下。

礼官在旁边诵读祭文,大意就是敬告祖宗,形势所逼,迁都长安,望祖宗谅解。

然后就是上香,祭拜。

大约半个时辰,这安放灵位敬告祖先的仪式才宣告结束。

出了太庙,刘协又去了未央宫,文武百官入朝道贺,刘协下诏,宣布迁都成功。

然后就是宴饮,这些大臣也真的没心没肺,京城都丢了,还在这里兴致勃勃的喝酒庆祝。

洛阳东面,董卓李儒带着人做最后的巡查。

坚壁清野,就是一座房子,一颗粮食,一个青壮都不给山东诸侯留下。

短短一个月,洛阳东面就只剩下一片焦土。

“相国,这里的民众迁移得很干净,谋划可以实施了。”李儒笑着说道。

“文优,那些世家集聚在洛阳,我们对袁家动手,他们会不会······”董卓还是有些后怕,这一刀下去,董卓几乎就与全国的世家结下了死仇。那些活着的世家,不说站出来与董卓做对,就算他们铁了心不与董卓合作,董卓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
“相国,箭在弦上。”李儒自然知道杀掉袁隗的后果,可是事已至此,袁隗不肯屈服为董卓所用,那就只有杀掉一途。

“也罢,实施吧。”董卓点头应道。

长安城中,刘协站在鸿台上,看着一望无际的渭河平原。

自从来到长安,刘协就喜欢站在鸿台上眺望。

广阔的渭河平原,给了关中人民一个安身立命之所。随着洛阳的流民涌入关中,长安周边人口暴增,原本不到百万人口的长安城,数日之间人数就达到二百多万。这些人没有住处没有田地,总有一天,身上的钱财就会被消耗干净,到时候长安就会大乱。

这时候,王允提出修建水利,开荒垦田,得到了刘协的大力支持。

刘协再次使用修葺长安的办法,开出了青壮十钱一天,壮妇八钱一天的工钱,并采用太监监工,当日结算,内库直接发放工钱的办法,确保每一个五铢钱都能用到点子上。

那些从洛阳过来的流民,一对夫妇每天能够领到十八枚五铢钱,足够养活一家人,还能有所剩余。

如此一来,流民们纷纷搬出长安城,直接住到了工地上,长安城里的治安迅速扭转。那些游侠儿没有欺负的对象,自然回归到正途。而流民们住在工地,每天有皇帝派出的监工守着,游侠儿根本不敢在这里闹事,也得到一分安宁。

关键的是,刘协还下令,凡是参与开荒的流民,每户人家可以享受十亩田地的优惠价。只需付市场价五成的价格,就可以获得十亩田地。当然,如果家中钱财有富余的,在享受了优惠价之后,可以按照市场价购买开垦出来的田地。

这道命令下去,开荒的流民积极性更高了,这等于是拿着朝廷的钱,给自己开荒修渠啊,这种好事在大汉朝从来就没有过,现在被他们碰到了,还不抓住。

工地上,经常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,工人白天辛辛苦苦的挖渠引水,晚上收工过后,几家人又聚在一起,在自家新购买的田地上修房子,虽然不大,但是好歹可以遮风挡雨。

也有在土地的边界上修建房屋的,这样一来两三户人家就可以集中在一起,互相照顾。